雅文共賞

血壓居高不下 「藥」追根究柢


血壓居高不下 「藥」追根究柢

【聯合報╱張世明/書田診所心臟內科醫師】

2009.08.25 02:31 am

高血壓沒有明顯症狀,早期往往被忽略,一段時間後可能伴隨著頭暈、頭頸痠痛等。長期持續高血壓高會造成心臟肥大、血管硬化、蛋白尿等,若不治療會造成重大器官損害,如心臟衰竭、心肌梗塞、腦中風、腎衰竭。

想好好控制血壓,可從日常生活做起。像定期測量血壓,經由改善生活型態降血壓藥物治療等,有效控制血壓,減少心血管疾病併發症。但也有不少患者,服藥後血壓仍未達到控制目標,就要考慮是否有下列各項原因:

1.藥物副作用:如頭暈、倦怠、咳嗽,不喜服藥、嫌用藥次數頻繁,或自覺血壓已控制且無明顯症狀等,常會讓患者未規則服藥,甚至自行減藥或停藥,造成血壓降不下來。

2.有人一到門診,血壓總是偏高,回到家裡量又正常,這時可能就要懷疑是「白袍高血壓」。此時可藉由早晚多次量血壓的平均值,或24小時血壓測量來得知實際血壓。

生活型態改變對血壓控制也是重要的。飲食方面選用高纖維、低脂肪飲食,多吃蔬菜、水果、低脂奶製品,選擇全穀根莖類食物,增加鉀、鎂、鈣攝取,如高血壓防治飲食,得舒飲食(DASH)建議,對降低血壓有幫助。低鹽食物(鹽量一天不超過6公克)本身也有降血壓作用,兩者搭配效果更顯著。

當然運動也不可或缺,循序漸進做適合身體狀況的運動,如走路、游泳也可改善血壓。運動加上減少熱量攝取來減輕體重,讓體重下降後自然血壓也可下降些。

另外,有些藥物使用可能對血壓有影響,其程度因人而異,大部分很輕微或無,有些人卻可能會有較大的影響。如非類固醇抗發炎類藥物使用在老人、糖尿病、慢性腎臟病患者,其血壓升高機會、程度可能增高。

所以當使用了2至3種藥物後血壓仍降不下來,如有服用其他種類藥物,請告訴醫師加以考量。高血壓不好控制,由特定疾病引發之次發性高血壓也是要列入考慮的,較常見的有慢性腎臟病、腎血管疾病、原發性高醛固酮血症、睡眠呼吸中止症,經由臨床症狀、檢驗、檢查,都可以診斷。

如果改善上述多種原因後,血壓仍居高不下,此時必須調整藥物。改變或增加藥物種類、劑量,合併使用不同機轉的藥後,血壓應會下降。另外,改善日常生活型態,按照醫囑規則服藥,找出血壓不易控制原因加以改善,相信血壓會達到良好的控制、心血管疾病併發症也會減少。

20070901衛生署修訂最新的血壓標準比過去更加嚴格,收縮壓與舒張壓在120到80之間才算正常,其中還把收縮壓120到130的列為高危險群,標準變嚴格後,衛生署估計,現在高血壓危險群可能會有5、600萬人!

高血壓防治需要更早一點!根據國民健康局新修訂的「高血壓防治手冊」,增列了高血壓前期定義,只要收縮壓 120至 139mmHg、舒張壓 80至 89 mmHg的民眾,就算是高血壓危險群,雖然不用服藥,但要開始著手預防。

過去民眾總認為血壓是超過 140/90以上,才算是高血壓,這次修訂血壓標準最大變動,就是在正常血壓及第一、二期高血壓前,增列高血壓前期,此時血壓已算異常,需要靠健康促進如良好生活型態、飲食習慣以及戒菸、多運動來降低風險。

國民健康局成人及中老年保健組長徐瑞祥指出,過去高血壓主要分為第一、二期,第一期是指收縮壓 140至 159、舒張壓 90至 99第二期為收縮壓 160以上、舒張壓 100以上,第一期病人需要服用藥物,第二期病人則要用 2種以上降血壓藥才能控制血壓。

徐瑞祥說,這次在一、二期前增列高血壓前期的最大目的,就是希望醫師在遇到這類病患時,就要開始衛教病人,告訴這些高血壓的危險群,僅管還不用吃降血壓藥物,但要有危機意識,從生活中開始調整,才能預防高血壓。

台灣人什麼藥吃掉最多,答案是心血管疾病用藥,達全部用藥量的五分之一,費用高達193億,也顯見心血管疾病病患之多。現在國民健康局新修訂一個更嚴格的血壓標準,預計高危險群還會暴增。成大醫

院院長陳志鴻:「如果血壓量起來,收縮壓介於120到139,舒張壓在80到89,這個所謂高血壓前期的標準,如果不去注意他,發生高血壓的機率是2倍高。」

血壓高不一定要吃藥,如果你的收縮壓在120到139,試試看減重10公斤,你的血壓可以降低5到20毫米汞柱;另外多吃蔬菜水果,每天鈉鹽的攝取低於6公克,以及快步行走30分鐘,每週至少3次以上,都是很好的方法,甚至適度的喝酒也可以。成大醫院院長陳志鴻:「高血壓的病人如果要喝酒,不能戒酒的話,每天紅酒最多不能超過300c.c.。」

預防高血壓最好的方法就是定期檢查,尤其現在天氣漸漸變冷,民眾更應該小心提防。

第一版的高血壓標準制訂於民國 85年,國健局年初時才委託台灣內科醫學會修編第二版的高血壓防治手冊時,他們也參考美國 2003年防治標準,制訂出最新版的「高血壓防治手冊-高血壓偵測檢測與治療流程指引」。

目前國健局印製 800本高血壓防治手冊送至醫院及衛生局、所,台灣內科醫學會也自費印製一千多本送給醫師會員,希望醫師未來可以依此標準來對病人衛教,及早在高血壓前期就養成健康的生活型態。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www.bhp.doh.gov.tw